产品搜索
产品搜索
新闻资讯
媒体专区
汇得学院
投资者关系
党建活动
业务领域
社会责任

杏彩体育官网app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简介(七)返回列表

2024-09-17 11:20:36    来源:杏彩体育平台登录 作者:杏彩官网注册地址

  王玉忠,1961年6月16日出生,山东威海人,有机高分子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工程实验室主任, 教授 ,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新型防火阻燃材料开发与应用国家地

  王玉忠,1961年6月16日出生,山东威海人,有机高分子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工程实验室主任, 教授 ,环保型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新型防火阻燃材料开发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教育部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王玉忠于1982年从山东纺织工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获得成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1994年从成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2000年度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玉忠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功能化与高性能化的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在解决高分子材料的阻燃、可生物降解和可循环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成果。他提出和发展了新的阻燃原理和技术,有效解决赋予材料高阻燃性与其高性能化相矛盾难题,在不同高分子材料中得到广泛应用,市场占有率高,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提出发展可高回收率回收其单体的完全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是解决一次性使用塑料制品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有效途径,发明了可反复循环利用并且可完全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新技术等。

  吴锋,1951年6月12日出生于北京市,新能源材料科学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能源与环境材料学科首席教授,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清洁能源领域主任兼首席科学家。

  吴锋于1975年进入太原工学院,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8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至北京工业学院化工系应用化学研究室任教;1986年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2010年担任动力电池及化学能源材料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14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担任北京理工大学求是书院院长 。

  吴锋长期从事新能源材料、环境材料和绿色二次电池等方面的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他率先提出采用轻元素、多电子、多离子反应体系,实现电池能量密度跨越式提升的学术思想,研发出高比能新体系二次电池与关键材料;自主开发出一系列锂离子电池关键新材料、电池制备新工艺和电池安全性技术,提出通过系列关键材料的协同作用提高电池本征安全性,发明了安全性电极、复合型陶瓷类聚合物隔膜、具有阻燃性和电化学兼容性的电解质体系;率先提出电池系统安全阈值边界的概念,并率领团队开发出识别与控制技术;发明了含锂储氢合金及其制备方法,打破了中国国外对储氢合金的专利垄断,主持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镍氢电池中试基地,实现了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设计建成中国第一条镍氢电池自动化示范生产线;研发出系列镍氢动力电池组并成功应用于多款混合动力汽车。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探索不同二次电池体系间的技术融合,在电池反应理论、关键材料和工程化技术方面取得了创新突破。

  吴以成,1946年11月5日出生于广西玉林,功能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理工大学功能晶体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以成于1969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1981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博士学位;2000年到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工作;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2017年全职受聘天津理工大学。

  吴以成长期从事非线性光学材料研究和发展工作。在新型非线性光学材料探索、晶体生长及非线性光学特性研究、晶体结构与非线性光学性能相互关系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与合作者一起发明了LiB3O5(简称LBO)、CsB3O5(简称CBO)、La2CaB10O19(简称LCB)等多种非线性光学晶体。LBO晶体已广泛应用于激光技术领域,是适合用于高平均功率全固态激光器的二、三倍频晶体,被美国《激光与光电子学》杂志评为1989年度国际十大激光高技术最佳产品之一。

  谢建新 ,男,汉族,1958年6月14日出生于湖南双峰,材料加工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日本东北大学工学博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7年—1978年,谢建新担任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豪胜小学民办教师;1985年,在中南大学毕业获得硕士学位;1985年—1987年,担任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师;1987年—1991年,在日本东北大学材料加工学专业学习,毕业后获得博士学位;1991年,在日本东北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91年—1995年,担任日本东北大学工学院材料加工学系助教、副教授;1995年—1996年,担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1996年—2000年,担任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2000年—2004年,担任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04年—2014年,担任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2008年,担任材料先进制备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科技大学)主任;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谢建新主要从事金属凝固、加工和热处理及其关键装备的研究。在交通运输与航天航空关键铝材挤压加工,高性能特钢、铜合金和铜铝复合材料短流程加工新工艺及其关键装备的研究开发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较多重要成果。

  邢丽英,女,1965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航空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复合材料技术中心首席科学家 。

  邢丽英于1986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非金属材料专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硕士学位,同年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第9研究室高级工程师;1996年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第12研究室副主任;2003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分子专业博士学位;2014年任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先进复合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邢丽英主要从事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多功能化技术研究。她负责了“国家973”、“国家863”以及多个预先研究、型号关键技术攻关等重大项目,所研制的结构功能一体化和低温固化复合材料及其制造技术等已在武器装备中得到大量应用。

  徐惠彬,1959年7月6日出生于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原籍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金属材料专家。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校长(副部长级)。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2年,徐惠彬毕业于阜新矿业学院机械系金属材料专业;1987年,在德国克劳沙塔尔工业大学获硕士学位;1992年,获柏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后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做博士后;1993年9月,历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系系主任、材料学院院长等职务;2004年6月,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校长;2010年9月,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务副校长;2011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5年3月,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2017年9月,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党委。

  徐惠彬长期从事先进航空发动机高温材料和特种功能材料的科学研究、工程应用和人才培养。在德期间与导师共同揭示了热弹性马氏体相变滞后本质,被同行称为“One Dimensional Müller-Xu Thermodynamic Theory of Ideal Pseudo-elasticity(理想伪弹性Müller-Xu一维热力学理论)”,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到北航后结合国防装备需求,从事新型形状记忆合金、热障涂层和磁致伸缩材料等特种功能材料的科学研究、工程应用和人才培养。

  徐南平,男,汉族,1961年4月出生于安徽桐城,化学工程专家,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科学技术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

  1982年徐南平从合肥工业大学无机化工专业毕业;1985年获得上海化工研究院无机化工专业硕士学位后留校工作;1988年加入中国党;1989年获得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之后留校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96年至1999年担任南京化工大学研究生处处长;1999年至2001年担任南京化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2001年至2008年担任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校长;2007年担任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至2015年担任江苏省科技厅厅长、党组;2015年担任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徐南平致力于无机膜及膜过程领域的研究。在技术上解决陶瓷膜及膜材料的微结构控制和膜形成的关键问题,为陶瓷膜技术在能源、水资源、环境保护和传统产业改造领域的重大应用工程奠定知识产权和技术基础,在中国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陶瓷膜新产业;提出了“用化学工程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解决材料制备工程化问题和依托新材料发展新的分离与反应技术”的学术思想。根据2020年1月中国工程院网站显示,徐南平的研究成果转化培育了江苏久吾、江苏九天、南京九思等10多个高科技企业,服务了近千家企业,产生了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

  杨为民,1966年4月22日出生于山东烟台,籍贯甘肃武威,有机化工专家,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长、党委、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杨为民于1984年考入学,先后获得理学学士、理学博士学位 ;1994年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工作,先后担任工业催化课题组长、研究室主任、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1998年至1999年担任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催化研究所访问学者;2003年担任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院长;2015年担任绿色化工与工业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杨为民长期从事有机化工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开发。他发展了多种新型分子筛和复合氧化物催化材料,创新了多项烷基化和氨氧化反应工艺,开发的催化剂及催化反应工艺在及地区40多家企业实现工业应用。 他创新开发了分子筛气相法乙苯绿色生产技术,打破了中国国外技术垄断;突破了分子筛催化剂水热稳定性差的难题,在国际上率先开发出生物乙醇制乙苯技术并成功实现工业化,推动了生物化工与石油化工的有效结合;针对中国独立型炼油企业大量稀乙烯副产长期未得到高效利用的问题,开发了利用稀乙烯副产生产高质量乙苯的技术,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增值利用;发展了原位层剥离制备超薄层状MWW分子筛的策略,开发了趋近化学计量比的低苯烯比烷基化乙苯、异丙苯催化剂及节能工艺,实现了生产乙苯和异丙苯的低碳技术创新;开发了高效芳烃氨氧化催化技术,实现了系列芳香腈的绿色生产;立足催化材料国际前沿,创制了新结构分子筛SCM-14、SCM-15,获得国际分子筛协会授予的结构代码SOR、SOV。


杏彩体育官网app